中医上成人常见疾病:中医常见的疾病

huangp1489 2025-09-15 1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陈克正东城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1、陈克正,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现任东城中医院内科的主任医师。他的专业背景深厚,源于中医世家的传承,对中医有着深厚的造诣。每周日上午,陈克正会在东城中医院的门诊出诊,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2、主任医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近40年,擅长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应诊时间:周三下午田兆黎主任医师,主治各系统恶性肿瘤、中晚期癌症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映、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癌前病变乳腺增生、甲状腺癌子宫卵巢囊肿及内科疑难杂症。应诊时间:周三下午刘澄主任医师。

唐朝时期盛行什么疾病

唐朝时期盛行的疾病主要儿童常见疾病、风疾和疫疾等。儿童常见疾病:据《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医书记载,唐代儿童疾病种类大量增加。常见的有疳症、咳喘、呕泻、胃脘痛、积滞等,对天花、猩红热等时行病也有丰富认识。《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中还记载了小儿眼睛回转、数数呕等十五种流行疾病。

中医上成人常见疾病:中医常见的疾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朝时期盛行的疾病,从儿童和成人两方面来看,儿童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成人受传染病威胁较大。儿童常见疾病:情志不节:有7例相关记载,以女童居多。原因多是父母亲人去世,儿童哀伤过度,影响五脏功能致病。唐代医者虽有认识且有五情相胜的治疗方法,但很多儿童未治愈

唐朝盛行的疾病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常见疾病,主要有传染病、情志不节引发的疾病等。儿童常见疾病:《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记载的小儿疾病有眼睛回转、数数呕、两肩动等十五种,多为婴幼儿常患疾病。

现实中,唐代儿童最常见疾病为情志不节引起的疾病,多因亲人去世哀伤过度,女童居多;其次是传染病,如疟疾、天行病等,儿童因抵抗力弱,是易感人群。此外,腹疾、气疾、疮疡、痨病、水土不服等也较为常见。

中医上成人常见疾病:中医常见的疾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十三科的中医十三科

大方脉,中医内科的别称,专门治疗成人内科疾病,相当于现代的内科。小方脉科,即儿科,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现代对应的是儿科。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起,儿科被称作小方脉,此后历代太医院均设有此科。妇人科,专门治疗妇女病症,也称女科,现代相当于是妇产科

中医分科,尤其是宋、元、明三朝的太医院将医学分为十三科。以下是关于中医十三科的详细解释:大方脉:相当于现在的大内科,包括了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肾病科、肝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这是中医中最主要的科室之一,涵盖了人体内部多种疾病的治疗。小方脉:指儿科,专治儿科疾病。

中国古代医学的分科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十三科划分可以追溯至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包括大方脉(内科)、风科(风邪相关疾病)、小方脉(儿科,后又称幼科)、针灸、口齿科、咽喉科、眼科、耳科、疮肿科、伤折科、金疮科(战伤)、书禁科(驱邪等)。

中医上成人常见疾病:中医常见的疾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综上所述,轩辕十三科是古代中医的官方医学体系,注重实证和科学诊疗方法;而祝由十三科则融入了祝由术等神秘元素,具有更为特殊的医疗和驱邪功能。两者在内容和应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砭针科:主治癫痫,筋骨疼痛。砭针科主要运用砭石和针灸来治疗一些疼痛性疾病和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祝由十三科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医疗,但由于其涉及“符章”、“神咒”等神秘元素,常被现代科学视为迷信。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祝由十三科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医疗方面的智慧和探索精神

浅谈中医之《痔疮》

1、痔疮是常见的肛门疾病之一,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三种类型。男女均可发病,且多见于成年人。痔疮的发生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因此,深入了解痔疮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四总穴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肚腹三里留:治疗范围:主要治疗胃痛、肝病、脾胃不和、食滞吐泻等肚腹相关疾病,以及眼病、膝病、中风、腰膝重、四肢疾病等。穴位作用:足三里穴可调节全身功能,升补脾气、降胃气,对寒热证均有调整作用。

3、浅谈中医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人对中医的认识还停留在喝[_a***_]的层面,但实际上,中医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中医的基本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之上,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也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999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