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养鹅技术和疾病预防
1、养鹅技术和疾病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养鹅技术 场地选择:选择地势较高、坡地较小的场地,确保环境干燥,避免积水,以减少疾病滋生。饲料管理:根据鹅群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的饲料,如米糠、麦麸、蔬菜叶、水果、牧草等,以保证鹅群的健康生长,提高免疫力。
2、养鹅技术主要包括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加强检疫和接种疫苗等方面,而疾病预防也主要依赖于这些管理措施。 养鹅技术: 保持环境卫生:鹅舍地面必须保持干燥,以防止细菌滋生。运动场要排水良好,确保鹅只活动区域的清洁与干燥。
3、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鹅舍地面干燥,运动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使用发霉或变质的饲料,并及时清理发霉的垫草。 定期消毒措施:对饲养场地和用具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一旦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并对环境进行紧急消毒以防疫情扩散。
4、场地:养鹅要选择地势较高、坡地较小的场地,为其营造干燥的环境,避免产生积水。饲料:为鹅提供米糠、麦麸、蔬菜叶、水果、牧草等饲料。定期消毒:每周将场地清洁一次,并用生石灰消毒。管理:定期将鹅赶入水中清洁羽毛。
5、养鹅需要掌握以下关键技术: 温度控制 育雏温度管理:鹅雏对温度极为敏感,需要根据日龄调整育雏温度。初期温度需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确保鹅雏能够舒适活动,避免因温度过低导致的扎堆取暖或温度过高引发的中暑。
6、养鹅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鹅舍建设:选址:应选择通风良好、地势开阔的地方建设鹅舍,以确保鹅只能够生活在空气流通、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设施:鹅舍旁边应挖设一条水沟,供鹅只洗澡和饮水,这有助于保持鹅只的清洁卫生,预防疾病。
养鹅主要预防的五种疾病
禽霍乱:病鹅表现为闭目呆立,食欲丧失,体温可高达40至43℃。发病后2至3天死亡。 软脚病:主要是由于鹅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和矿物质。病鹅会出现行走困难。 副伤寒:7至10日龄的雏鹅易感染,表现为食欲废绝,口干喘气,痉挛抽搐。通过以上对养鹅主要预防的五种疾病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预防这些疾病,从而提高鹅的养殖效益。
养鹅主要需要预防的五种疾病包括:鹅白痢:病因:由沙门氏菌引起。症状:雏鹅排白色稀便,有时伴有糊肛现象;精神不振,羽毛蓬乱,不愿走动,离群呆立;食欲减少甚至废绝,拉白色或绿色稀粪;可能出现甩头、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鹅流行性感冒:主要发病对象:30日龄内的小鹅。
养鹅主要预防的五种疾病鹅白痢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是雏鹅排白色稀便,有时候有糊肛现象,病鹅精神不振,羽毛蓬乱,不愿走动,离群呆立,食欲减少甚至废绝,拉白色或绿色稀粪,有甩头、打喷嚏呼吸道症状。鹅流行***冒主要发生于30日龄内的小鹅。
我养鹅的小鹅怎样预防疾病的
根据当地疫情和本场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定期对鹅群进行全面驱虫,选择广谱、高效、经济的驱虫药物。 加强环境控制和卫生清洁,定期更换垫草,进行消毒。 严格控制鹅舍内外环境的消毒,防止病原菌传播。 应有配套的粪污处理系统,实现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常见鹅传染病: 小鹅瘟:雏鹅易感染,表现为精神差、拒食、粪便稀薄,需及时治疗。
鹅球虫病:由鹅球虫引起,多发于雏鹅。病鹅出现食欲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青霉素或磺胺嘧啶进行治疗。 鹅裂口线虫病:由鹅裂口线虫引起,主要危害雏鹅。病鹅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嗜睡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搞好环境卫生,雏鹅与成鹅分开放养,定期驱虫。
建立健康的鹅群:选择健康的种鹅,并通过良好的饲养管理提高鹅群的整体体质和抵抗力。营养均衡对鹅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缺乏必需营养会导致生长受阻、易感疾病。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鹅舍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及时清理发霉的饲料和垫料,避免使用,以防止曲霉菌病的发生。
禽霍乱:病鹅表现为闭目呆立,食欲丧失,体温可高达40至43℃。发病后2至3天死亡。 软脚病:主要是由于鹅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和矿物质。病鹅会出现行走困难。 副伤寒:7至10日龄的雏鹅易感染,表现为食欲废绝,口干喘气,痉挛抽搐。
小鹅瘟:由小鹅瘟病毒引起,1-60日龄的小鹅易发病,死亡率可达70%左右。预防措施包括孵坊和鹅舍消毒,以及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小鹅流行***冒:由鹅流行***冒志贺氏杆菌引起,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防治方法包括注意环境清洁卫生和防寒保暖,以及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小鹅瘟进行雏鹅活苗免疫。若种鹅未经过小鹅瘟活苗免疫,或免疫时间超过100天,那么它们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在出壳后的1至2天应接受小鹅瘟雏鹅活苗皮下注射免疫,注射1羽份,7天后开始产生免疫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