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白点病消灭方法?
升温:长白点是因为鱼儿得了白点病,而导致其患病的是一种名为小瓜虫的寄生虫。这种***对温度比较敏感,通常当水温上升到25℃的时候,它就会停止生长,到达28℃就会逐渐死掉,所以通过升温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
淡水鱼为什么会得白点病?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以往看到鱼只身上有白色颗粒较大的会认为是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较小的、像是粉状的就会认为是胡椒病(Velvet Disease),一堆白色连接像是菜花疣状物的是病毒性淋巴囊肿。
白点病可以用FMC(福尔马林、孔雀绿、甲基蓝混合液),胡椒病用铜药,病毒性淋巴囊肿隔离一个月并喂食好一点就会自然痊愈。
然而,出现在鱼只体表白色颗粒状的病征并不止上述三种而已。最近付出了两条玻璃血心、一条白金溅水鱼、一缸十只养半年的珍珠灯以及一对养了一年多的梦幻小丑灯为代价,才让我认识到另一款白色颗粒状疾病--卵甲藻 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图)中卵甲藻的玻璃血心母鱼,当时还有回避反应能力,仅一天后即死亡
(图)一般较常见的金粉胡椒病,大小与卵甲藻差异明显。
一些水族爱好者可能觉得卵甲藻的属名 Piscinoodinium(旧属名为Oodinium)似曾相识,这是因为常见的胡椒病病原(即丝绒病 )就是同属。
寄生在淡水鱼的一般以 Piscinoodinium pillularis 及 Piscinoodinium limneticum 最为常见(Morrison,1968:1),卵甲藻 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反而鲜少被提到,事实上以 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为关键字搜寻找到的都是简体中文网页,这让我颇为不解。
卵甲藻属于淡水的浮游藻类,但在水产动物疾病中多被放在原生动物的鞭毛虫类(资料引用:任思宇,2014),对岸的鱼病书籍常放于「真菌」篇章(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王川庆,陈陆,常洪涛,杨霞,2009;占家智、羊茜,2013)。
Piscinoodinium 属别里不同品种体型差异十分大。
卵甲藻体积为102~155*83~130μm,宽大于长,比常见的胡椒病粉粒要大得多,与白点的体积(350~800*300~500μm)较为相似,但又略小于白点。由于大小属于肉眼清晰可见的白色点状,故容易被误判为白点虫,然而卵甲藻白点间会有红色充血班点,尾部特别明显(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153)。
注解:μm,微米。1公分等于10000微米
另外,我观察到的是卵甲藻长得严重时白色点状会彼此连结丛生,届时呈现的就不是单点,而倾向不规则块状,类似〈观赏鱼疾病看图防治〉第二幅打粉范例图(占家智、羊茜,2013:123-124)。颜色上,一般胡椒病呈现金色、棕色的粉粒(可见威基图片),在透明的鳍上较容易观察;卵甲藻颜色类似白点病,偏白而非金或棕。
卵甲藻较少在国内水族爱好者间被提到,根据王梧桐大大的说法,卵甲藻其实在水产养殖中很常见,又以鲤科特别容易感染,但它在饲养观赏鱼的缸子中出现的频率就低很多。这可能是该病鲜少被水族爱好者提到的原因。
(图)成熟卵甲藻个体中间纵向凹陷清楚可见(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白点虫(Ichthyophthirius),呈圆形,中间有星月形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可见卵甲藻肾脏形状及于鱼体分布模样
在显微镜下,成熟的卵甲藻个体呈现肾脏形状,中间部分有明显呈纵轴的凹陷是辨别的特征,与白点偏圆形且中央具星月形状不同。好发于酸性水质,水温适应范围广(22~32)。另个在显微镜下可与白点虫区别的特征是白点虫会动而卵甲藻不会(资料参考:王川庆等,2009:157)。
(图)位于脐部的卵甲藻,隐约可见中间纵向凹陷(两光实验室拍摄)
(图)梦幻小丑灯检体,可以看出大小与一般金粉胡椒病的SIZE差异明显
(图)取下红圈病灶后显微(两光实验室拍摄)
(图)纵向凹陷(两光实验室拍摄)
(图)高倍下,囊泡内有很多小泡泡(孢子?) 囊泡膜有毛边(两光实验室拍摄)
不同种类鱼只感染卵甲藻及扩散的速度不同,在加拉辛、鲤科的发病速度极快,鱼只能撑的速度也远比胡椒病、白点病要来得短,我的梦幻小丑灯在发病初期就被观察到,当时身上病灶还在十处以内,但到鱼只死亡的时间仅不过三天;玻璃血心被发现中标时较为严重,不过发现时仍能保持闪避等反应,然而过一天后就死亡。原斗与鳉鱼则对于卵甲藻具有较高抗性,在梦幻小丑三天后卵甲藻大量增生的同时,同缸的原斗与将鱼身上仅个位数白点,食欲仍佳,仅一只有略微夹尾迹象。
(图)具有较高抗性的将鱼,左侧胸鳍上白色点状亦为卵甲藻
(图)将pH提高至8,一周后痊愈的鳉鱼
卵甲藻的治疗十分简单,将水质调整至pH8左右即可杀灭卵甲藻。在我前期误判卵甲藻为白点病时曾经尝试过千分之三的盐浴以及多天的白点药物FMC治疗及升温至30度,都完全没有效果。对岸鱼病书籍特别提到不可下硫酸铜等铜药,否则病鱼会大量死亡(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153;王川庆等,2009:157),这是因为铜药会增加酸度,降低pH后卵甲藻将萌发得更盛(资料参考:google图书这篇114页)。王川庆等(2009:156)提到***用百分之二至三的短暂盐浴仍可杀灭卵甲藻。
鱼病书籍建议的pH调升多透过生石灰来达成,但我手边并没有这项药剂,我改***水族商品中的pH调升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缸中水从pH6.8调升至8.1(五月中旬去鹿港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上课时,讲师黄之暘老师在讲授「观赏鱼包装与寄送」课程时提到若pH差1,以三个小时换一半的水量来对水是较为安全的方法)。小苏打NaHCO3也具有提升pH的作用,但影响KH更甚,另外也可以使用氢氧化钠NaOH来提升pH值,对KH较无影响。
要强调的是,卵甲藻出现在水族上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一般看到大颗的白色点状物还是以白点病的机率为多,我水族饲养至今刚好十年,目前也就遇这次(但损失很惨重)。然而,如果遇到发病快而致命速,下一般甲基蓝等白点药物都没有效果的白点时,就要仔细观察该白点的分布是分呈块状、白点间是否有血色,若有察觉到上述现象就要考虑一下卵甲藻的可能性。本文提到的卵甲藻专指淡水,海水的淀粉卵甲藻不属于本文欲论述之范围。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入侵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的。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和椭圆形以及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白点病是观赏鱼中最常见的多发疾病之一。
那么要怎么才能辨别白点病呢?白点病是因为水质不好而引起的。顾名思义就是鱼的身上有白点,因此,如果发现我们所养殖的鱼儿身上有明显或者不明显但是不寻常的白点时,就要注意了,因为鱼儿可能已经罹患白点病了。
那么,我们要怎么防治白点病呢?首先,无论我们使用什么药物都要做到第一步就是先把水温调到三十摄氏度以上,促使鱼儿体表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它的生长速度。使它们从鱼体表面脱落。
治疗药物可以使用浓度为百分之五的盐水浸泡数天,或者我们也可以选用万分之二浓度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六个小时,第三个方法就是使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也能达到比较好的疗效。方法四就是***用二十八至三十摄氏度的百万分之二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三至五天,方法五则是使用百万分之二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三十分钟,最后一个方法则是使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五至十五分钟,每天两次。
当然,后期的巩固也同样重要,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我必须来补充一点。
之前网友的回答很经典。治疗白点病的特效药是硝酸亚汞。但是切记食用鱼的白点病不能使用孔雀石绿、硝酸亚汞等,这二者均明确致癌,国家已将它们列为食用鱼禁药。一旦使用被检测出会被判刑。观赏鱼就没有这个禁忌。
问题来了,食用鱼得了白点病如何治疗啦?
答案是不好治疗,特别是白点已经遍布鱼身时,已经处于晚期了,建议放弃治疗,人道毁灭最好。对于水族箱的治疗方法都不适合食用鱼,比如升温对水族箱有效,但是大江大河和鱼塘怎么可能升温?另外加盐治疗方法也不适用于食用鱼,因为没那么多盐往水塘里加。如果每天都把鱼集中到某个小水体做盐浴,没那么多人工。
渔药市场上允许销售的治疗白点病的药,渔药老板都不会给你打保证说能有效。关键还是预防为主,罹患白点病的鱼塘要彻底消毒,在水温处于白点病高发期或者白点病初期可以泼洒生姜和辣椒(最辣的)熬制的混合液,反复泼洒,让白点病的寄主小瓜虫脱落。
总之得了小瓜虫的食用鱼,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
大道理没有用。换水温差大就这样。热带鱼换水冬天高1度。夏天第一度。就是经验。大道理百度有的是。。写上有什么用。按我说的就少的多。得上也好治疗。28度以上一周就好。然后全缸换水就好。把温差弄明白就好了
鱼类打印病的症状是什么?
流行情况:该病是由点状气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以皮肤腐烂、溃疡为主的细菌性皮肤性疾病。
该病原体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只有当鱼体有损伤时,才会感染发病。以夏秋季节常见。
临床症状: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以后的躯干部,以及腹部两侧,病变处呈圆形、椭圆形的红斑,似在鱼体上加盖红色印章,病灶处皮肤充血、[_a***_]发炎,形成溃疡,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严重时露出骨骼或内脏。
治疗:聚维酮碘,按水体0.15ml/m3浓度全池泼洒,拌料内服诺氟沙星,30mg/kg体重,一天一次,连用3-5d。
防治鱼类细菌疾病一般用什么药物效果较好?
防治鱼类细菌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防菌剂。以下是常用的药物及其效果:
1. 抗生素:例如头孢类、氯霉素、金霉素等,可以有效杀灭鱼体内的细菌,并且对多种细菌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2. 硫酸铜: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于鱼体外表面的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3. 铜制剂:例如硫酸铜、硝酸铜等,对于一些外源性细菌感染有良好的杀菌功效。
4. 暗绿霉素:常用于鱼类呼吸道感染和鱼体表面细菌感染的治疗,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物治疗鱼类细菌疾病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以避免对水质和鱼类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如果使用药物治疗后病情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应及时请教兽医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