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祛湿痰疾病_祛痰湿中医药方子

huangp1489 2025-07-08 3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痰湿指的是什么意思?

气血第一种“淤”——黏滞重浊的痰湿,是指中医理论中的“无形之痰”,是由于身体里的水液停滞不化而导致的痰和湿凝聚在一起的状态

- 名称不同:痰湿是指一种特定的体质症状,也称作迟冷质;而寒湿则指由寒湿因素引起病理状态。- 发病原因不同:痰湿多因饮食不当或疾病引起;寒湿则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种情况。- 症状不同:痰湿的特征包括体重增加、腹部松弛、四肢水肿等;寒湿则表现为面色不佳、舌苔白等。

痰湿:指的是体内湿气过重,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关,常表现为痰多、水肿、身体沉重等症状。湿热:指的是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多表现为皮肤油腻、易出汗、口渴、小便黄赤等。

中医知识祛湿痰疾病_祛痰湿中医药方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痰湿体质,也被称为迟冷质,其形成主要源于饮食不调和某些疾病的影响。这里的“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痰,而是指人体异常积聚的津液,属于病理性产物。而“湿”则包括内湿与外湿。

痰湿是中医学中的病理概念,指体内湿气过重,水液停滞,导致痰饮内蕴。针对痰湿症状,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痰湿内蕴所致的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等症状。 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化痰第一方,简单四味药,化痰祛湿,从上往下深度祛痰湿

1、陈皮 性温、味苦、辛,入肺、脾经。更是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能手。茯苓 性平、味甘,入心、脾、肾经,又叫玉灵;这味药经常用于祛湿的药方,不仅可以利水、渗湿,还能养脾和胃。炙甘草, 用在药方中,除了调和各个药材之外,还能温和脾胃。因此,总的来说,二陈方偏向于温性,更适合寒痰的情况。

中医知识祛湿痰疾病_祛痰湿中医药方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陈皮同样是一味燥湿化痰的良药,味苦,中医讲苦可以燥湿,与半夏搭配,可以增强整个方子的化痰祛湿的功能,另外陈皮还可以推动气机的运行,正所谓气行则湿化。

3、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一个化痰祛湿名方——温胆汤。 温胆汤最先记载于《集验方》,后被孙思邈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方有6味药组成:半夏、生姜、陈皮、枳实、竹茹、灸甘草。到了宋代《三因极一病证》进行化裁,加两味药。

3个中成药,从头到脚化痰湿,上清肺痰,中化脾痰,下清肾痰

参苏丸:功效:上清肺痰,适用于肺气虚者。主要成分:包含化痰止咳的药材和补肺气的药材。适应症:患者常表现为痰多、胸闷气短、出虚汗、抵抗力弱、感冒频繁、鼻塞、头痛等症状。六君子丸:功效:中化脾痰,适用于脾气虚者。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功效。

中医知识祛湿痰疾病_祛痰湿中医药方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个中成药是六君子丸。适用于脾气虚者,脾功能弱,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水液,导致水液凝结成痰。患者可能有痰多、痰粘稠、食欲不振、胀气、大便软黏、难冲下等症状。六君子丸能健脾益气、祛湿化痰,适用于脾气虚的患者。第三个中成药是金匮肾气丸。

养阴清肺丸——具有养阴清肺,清热利咽的功效。主要成分本方由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川贝母、牡丹皮、薄荷、甘草组成。适应症: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用法用量: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禁服;痰湿壅盛者禁服,其表现为痰多粘稠,或稠厚成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5083.html

相关文章

流行疾病防护知识,流行疾病防护知识培训

流行腹泻应怎样预防?对于新冠肺炎大流行世卫组织给普通提出的预防建议有哪些?春季流行预防疾病安全方案?钟南山谈防范全球大流行,究竟是...

疾病知识 2025-07-08 阅读1 评论0

包含肛肠疾病知识缺乏宣教的词条

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早期肠癌往往被误诊为痔疮? 2、究竟有多少人在被误导的情况下做了PPH手术? 3、粪便干硬什么理...

疾病知识 2025-07-08 阅读2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