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怨恨父母太深应该怎么办?
我理解你现在的困扰。首先,你可以试着冷静下来,深呼吸几次,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然后,你可以试着与父母进行坦诚的沟通,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和想法。在沟通时,要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另外,你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咨询心理医生或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支持,帮助你处理这种复杂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你要记住,父母是给予你生命的人,他们一定有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你可以试着理解他们的角度,并尝试与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相信通过努力,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
缺爱导致性格偏激,对父母怀有怨恨,且认为自己做不到宽恕,我该怎么办?
你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1.爱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是不是缺爱是由你自己定的,并不是你父母定的。换句话来说,你认为某种行为是爱,那就是爱。如果你认为某些行为不是爱,那就一定不是爱。
验证这句话很简单,你说你父母不爱你,你的父母也说他们根本就不爱你,那么你的认知可能是正常的。
2.如果你对父母爱的认知是正常的,那么你的性格偏激,和父母是不是爱你,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父母从语言行为上对你的漠视,甚至是厌恶,并不会一定让你形成偏激的性格。
性格只是人随着认知的发展,对自己对他人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并不是绝对固定的看法。
也就是说,你会怎么样看待人和事,是由你决定的。通过学习,我们随时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水平。
因此:
1.你对父母有怨恨是你自己的决定,你当然也可以决定爱他们。
2.你认为你宽恕不了父母,从***上来说,你是没有资格宽恕父母的。因为宽恕代表着你比父母的地位更高,所以,你的确是不能用宽恕来对待父母的。
3.你的人生如果是因为你认为父母不爱你,就变得很糟糕的话,这是你的选择。毕竟你愿意怎么样别人无法决定你的思维,因为,你的世界你自己不做主,别人也完全没有办法。
首先我想对你说的是,你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做为一个成年人,你对自己在一些特质上的认知是清晰的,并没有回避否认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也感受到,做为子女,因跟父母关系的不和,内心的痛苦与纠结。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小男孩脾气暴躁,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便在家里的门框上钉上一根铁钉。日子久了,小男孩慢慢开始能够控制住发脾气了。这时候,他父亲又跟他说,每当你控制住一次不发脾气时,就从门框上拨下根钉子。
慢慢的,门框上的钉子逐渐被拨完了。孩子的父亲让他看,问他门框上还有什么吗?孩子说没有钉子了。而父亲却说,还有钉子钉出来洞眼呐,这是没法抹平的了。
我的理解,这个故事是在说,伤害行为可以过去,但伤害所造成的影响,却有可能是不会轻易过去的。
做父母的,不可能不爱孩子。但因他们自身的原因,他们对孩子的付出,有时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甚至有时候还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这种现象真的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好在,我们都是大人了,不再是弱小的,只能听凭于父母的孩子,所以,我们可以自己做选择了。
我想说的是,不要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当下自己对父母的情感,接受自己当下的这种状态,不勉强自己去跟父母缓和关系。眼下这种境况,与父母保持一点距离,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当然,在父母需要你时,必须承担的责任是不容推托的。
做不到宽恕,那就先允许自已不宽恕。但父母毕竟不是陌路人,所以,在自己心里对父母还有怨念时,就先放下对亲情的渴求吧,只尽到做为人子的责任好了。
电视剧《都挺好》的原著不知你看过没有。我觉得原著的结尾是更真实和人性化的。被父母伤害之极的苏明玉最后的心声是这样的:“与苏家其他人的关系,也别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姓苏,怎么能避得开去。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所以,没有人可以让别人背负着自己过一辈子,父母也不行。在跟父母和解之前,先跟自己和解吧。选择过怎样的生活,选择幸福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lerifajar.com/post/11638.html